◎本刊記者 余瑋 瘦高的長者陳早春,著名學者、散文家、出版家、魯迅研究專家、中國現(xiàn)代文學史專家。 采訪結(jié)束時,陳早春送記者一本他的著作《蔓草綴珠》,收集有他這些年來的散文、隨筆與雜文。讀罷驚詫,我們的出版大家竟也是一位散文大家,他的散文引人入勝,流露著真情,讀來非常親切,既有醇酒的甜香,也有秋茶的苦澀,其味無窮。他行文流暢,清新洗煉,抒情性的議論切中肯綮,含意雋永,有著獨特的藝術(shù)風格。實可謂文如其人。 關(guān)于文學創(chuàng)作,陳早春自謙地認為“無心插柳”,事實上“柳已成蔭”。他的作品寫得很出色,其實早已膾炙人口。有的被收入中學語文教材,有的曾被北京電臺配樂播放。難怪作家馮驥才曾這樣感嘆:“要陳早春當社長,是浪費人才!” 因一篇好“導言”而被推薦讀研 陳早春文思敏捷,倚馬可待。由于多年來忙于行政雜務,寫東西基本上是一錘定音,往往底稿就是定稿。平常工作時間忙里偷閑打打文章的腹稿,雙休的時間權(quán)且把筆耕當作一種休息了。在采訪時,記者找到了他的文學根基—— 解放前,陳早春高小畢業(yè)就因家貧輟學過一段時間。除白天勞動外,晚上堅持在桐油燈下自學古文,如《幼學瓊林》《左傳》《古文觀止》《秋水軒尺牘》等。他好掉文袋,哼哼唧唧,儼然一個秀才。在農(nóng)民堆里,比起大多數(shù)文盲和半文盲來,陳早春算是個“高級”知識分子,誰家死了人,誰家后生結(jié)婚、姑娘出嫁、老人做壽、新屋上梁,少不了要請陳早春寫幅對聯(lián),以示哀挽或慶賀。陳早春說,“本來這些是私塾先生的專利,但當時農(nóng)民付不起報酬或欠不起人情,便轉(zhuǎn)而求助于我;我對他們的要求,往往有求必應,免費供應。”陳早春坦言,為了應付這類事,開始是在《禮文匯》《尺牘類編》之類的鄉(xiāng)黨應酬書上照抄照搬,或東拼西湊。后來,在勞動之余,陳早春也讀了不少古文,學了些對仗,記得些典故,漸漸地能切時、切事寫些應酬之類的文字,并樂此不疲。 讀中學時,陳早春曾用一個筆記本專門記錄老百姓口里的一些鮮活語言和成語、俚語。每天還用類似的語言寫一篇日記,從不間斷。于是,他的作文常常吃到老師朱筆點下的一串串“瓜子”,受到“傳觀”的殊榮。陳早春說,所有這些,對自己今后從事的文學工作大有裨益。 采訪期間,陳早春向記者提供的一摞照片中,有一張初中畢業(yè)班的合影,它不像正規(guī)嚴肅的畢業(yè)照,倒像是一張全家福的合影,有站著的、坐著的,還有蹲著的或趴著的,似都在一位長者膝下承歡。陳早春介紹說:“中間那位穿白衣的就是我的班主任、語文老師張嘉興。他講課時,能引人入勝,也容易聽懂。大家都愿意聽他的課。他教語文課,不像現(xiàn)在時興講語音、語法、修辭,他強調(diào)的是多讀多練,多讀范文,多練作文。他所改的作文卷,是很生動的教材,都要張貼在教室的后墻上,讓大家去觀摩。” 點著的煙有好一會兒忘了吸,留下一段長長的煙灰,而自己沉浸于悠悠的往事中,回憶驀然憑添的是對今生的注腳,對聽者而言,往事確有些遙遠和陌生,經(jīng)歷者卻仍可上溯那百轉(zhuǎn)千回的來時路。 1956年,黨中央號召向科學進軍。當時,理工成績優(yōu)異的陳早春夢想將來能成為一名科學家?墒桥R到高考體檢時,發(fā)現(xiàn)了赤綠色盲,與光沾邊的自然科學都不能報考。于是,陳早春不得不臨時改變了報考的志愿,學文學。 高中畢業(yè)的那一年初夏,陳早春患上了痢疾,久病不治,演變成了慢性痢疾。身體極度虛弱,聽課也難以支撐,更不用說緊張的復習了。學校同意他休學一年,但離家200多里路,回家不方便,這時已辦休學手續(xù)的陳早春沒有回家,而是賴在學校里,成了一名編外的應屆畢業(yè)生。閑來無事,畢業(yè)考試時他也試著考試,結(jié)果成績居然不錯,在全年級10個班500多名同學中排名第4。學校于是表示他可以畢業(yè),不用休學了。為此,陳早春的學籍從編外又變成了編內(nèi),緊接著就高考。 這年9月,陳早春考上了武漢大學中文系。陳早春說:“本來我還是理工的料,學文科,主要還是依靠張嘉興老師在初中傳授給我的那點資本! 當時,青年學生中產(chǎn)生了信仰危機,各種思潮泛濫,對翻烙餅式的政治運動,多有微詞,學校動動蕩蕩,不得寧靜。陳早春善于獨立思考,不隨大流,利用一切課余時間啃馬列經(jīng)典著作,以期了解馬列的真諦。 大學期間“反右”,有些同學被打成“右派”,陳早春大惑不解:“他們還是孩子,怎么能打成‘右派’?有問題可以做工作嘛!怎么能往死里打?”于是,他由于“包庇‘右派’”而被打成“中右”,于是組織上對他開“幫助會”(實為批評會)?申愒绱阂彩且粋孩子,一個農(nóng)民子弟的孩子,也無歷史不清白,也無反黨言論,于是那些人最后也給自己一個臺階下,不了了之。陳早春回憶說:“當時開‘幫助會’越幫助我越來勁!辈贿^,他當時在班上的團支書職務被免了。 論成績,陳早春一直是班上的佼佼者。1959年,學校組織學生自己動手編教材,各人報名認寫個別章節(jié)。陳早春認為這是瞎胡鬧,沒有報名。最后,剩下該書的“導言”即“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產(chǎn)生和發(fā)展”沒人敢認領(lǐng)。系主任王老師找到陳早春說:“全班就你一人沒報名,這不行,得算學分的,不能交白卷,F(xiàn)在只!畬а浴瘺]人寫了,這是個大題目,我本人也勝任不了,還得找哲學系專攻馬列主義美學的老師幫忙。要不,你也參加,成立三人小組,你先給我們準備一些資料……” 陳早春聽了很不服氣,怎屑于當資料員?便自己動手寫起來。約一個星期,“導言”成稿。專攻美學的哲學教授看后大加贊賞,說一字不改就可用。其時,還沒有一人交稿,也沒有其他任何一篇稿件不經(jīng)過討論修改就定稿的。陳早春之所以這樣得心應手,當然歸功于自己平日對馬列經(jīng)典著作的專心鉆研。 沒想到,由于寫了那篇“導言”而受重視,他被推薦讀武漢大學現(xiàn)代文學專業(yè)的研究生。原來,是系主任王老師在畢業(yè)分配時對分配辦表示的:“這個學生不錯,一定要留下來!庇腥苏f,當時沒有設(shè)立博士學位,這對陳早春來說成了小小的生平憾事。 “鴨司令”的向陽湖歲月 1965年2月,陳早春被分配到人民文學出版社工作。起初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從事小說編輯工作,當時陳早春的理想是:當編輯,出好書;做學問,出成果。沒想到,隨后的“文化大革命”使他的理想無法實現(xiàn),被迫中斷編輯工作。1969年,北京城里充滿了備戰(zhàn)的緊張氣氛,文化部所屬的人民文學出版社,便來了個大“轉(zhuǎn)移”、大“遷徙”、“全鍋端”地搬到了鄂南咸寧向陽湖的“文化部五七干!薄2徽撃信仙,統(tǒng)統(tǒng)變成了“五七戰(zhàn)士”。 “‘文革’大戰(zhàn)中,火車總是沒個準點,我們從北京廣安門站上車到湖北咸寧站下車,走走停停,一日多點的路程足足走了7天7夜。到了咸寧站,未事休息,就忙著卸車、裝車,用汽車運往目的地向陽湖。當時,我們連隊還沒有‘營房’,不得不分住在湖岸邊的農(nóng)民家里,每家安排幾位‘戰(zhàn)士’。我參與負責安排300多位‘戰(zhàn)士’及其家屬的床鋪。我的房東大娘對我特別疼愛和憐惜,每次用餐時都在我的飯碗中‘埋伏’著一些好吃的菜!标愒绱夯貞浾f,全連“戰(zhàn)士”到達向陽湖安營扎寨之后,就忙著在荒坡地上蓋房子。 陳早春說:“當時我麻木了,什么也不想,但有一條我相信,今后的社會決不是長久這樣的,這只是一個短暫的過程。在干校,既來之則安之。當?shù)氐睦相l(xiāng)對我們很客氣,我們常與他們在一起,他們對我們很關(guān)心、很體貼、很尊重,不像有些人認為他們總是人為制造一些矛盾或糾紛什么的。當然,個別知識分子還是擺一些‘臭架子’,這還是有的! “五七戰(zhàn)士”在干校的任務,一是階級斗爭,斗走資派、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、“五一六”分子、“黑五類”等;一是戰(zhàn)天斗地,“滾一身泥巴,煉一顆紅心”,具體任務是圍湖造田。在這“革命生產(chǎn)兩不誤”的歲月里,陳早春先是與另一位可靠的工農(nóng)干部被委派到外地外調(diào)3位“專政”對象,后從“戰(zhàn)士”一躍而成了“鴨司令”,被安排放鴨子。 “一年365天,我天天得起早摸黑在湖地里、湖水中履行‘司令’的職責,讓鴨子們吃好、玩好,好讓它們早早下蛋,多多下蛋。本來鴨子是否下蛋,下多少蛋,軍代表、連干部從未過問過這革命和生產(chǎn)等大事之外的小事,但我總覺得難友們一日三餐都在吃咸菜疙瘩,長期不沾油珠子,勞動強度又大,很需要我的鴨友們?yōu)榇蠹姨峁c營養(yǎng),作出一份貢獻。于是我精心地調(diào)養(yǎng)這批200多只從鴨棚中淘汰下來的老弱病殘的處理品母鴨,很快就使它們一只只長得膘肥體壯,它們知恩圖報,很快地就向我作了慷慨的奉獻,下蛋率一般穩(wěn)定在90%以上,保證了全連每個戰(zhàn)士每天都能吃上攤鴨蛋或咸鴨蛋!标愒绱赫f,這是一般專業(yè)鴨師傅也難以達到的“高標準”。因此,曾有農(nóng)民以每月300元的薪金聘請他去當鴨師傅,而他當時的月薪只有59元5角,“這對我是個很大的誘惑,但我豈敢開小差脫離我們的隊伍”! 由于“鴨司令”戰(zhàn)功卓越,在全干校出了名,不少別的連隊也前來取經(jīng)問道,軍代表和連干部曾封陳早春為“五好戰(zhàn)士”、“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”!半m然當時我并不把自己當成‘戰(zhàn)士’,專心致志在念的是一本鴨經(jīng),紅皮本語錄不知擱到何處去吃灰塵去了。對這榮耀,我是受之有愧的! 陳早春回憶說:“我從小在農(nóng)村長大,干農(nóng)活比較多,犁田、放鴨,還算輕車熟路。加之家庭出身好,被任命為生產(chǎn)組副組長。在干校兩年多時間,最難忘的日子,還是和馮雪峰一起放鴨子……”那是1970年初秋,軍代表和連干部考慮到陳早春“每日早出晚歸,櫛風沐雨,夠辛苦的”,于是給他派了一個特殊的“助手”、年近古稀的馮雪峰。當時做過胃切除手術(shù)的馮雪峰一到陳早春處報到時就說:“我老了,不行了,還可能給你添累贅!标愒绱罕M管不忍讓老領(lǐng)導作自己的助手,但四無人煙處放鴨也極愿意有個伴。其間,兩人互幫互學,后生傳授“養(yǎng)鴨經(jīng)”,老者暢談人生觀,二人竟成“忘年交”。 1971年春,全國出版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,周恩來總理接見參加會議的有關(guān)人員,指示重新編注魯迅著作。陳早春作為業(yè)務骨干,第一批從向陽湖調(diào)回北京,開始從事現(xiàn)代文學研究尤其是魯迅研究工作。他曾參與1981年版《魯迅全集》的編輯注釋工作,是第4卷、第13卷的責任編輯,并負責第11、12、13卷全部書信的定稿。 魯迅的著作博大精深,其所涉及的領(lǐng)域廣而繁雜,使得《魯迅全集》的注釋量大而難為。當年,為了一個細節(jié)的核對,陳早春與同行們往往翻閱大量的資料,或多方詢問,走訪知情者,這種嚴謹求實的精神,打造了《魯迅全集》的高質(zhì)量和權(quán)威性。陳早春學海泛舟數(shù)十年,花費精力最大的就是對魯迅的研究。他說:“魯迅在他的作品中批判了窒息民族生機、淹沒民族智慧光芒的社會歷史根源,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思想財富,至今仍有它的重要教育意義! 畢淑敏與出版家陳早春 甘為他人做嫁衣裳 人民文學出版社是國家級專業(yè)文學出版機構(gòu),云集了一大批國內(nèi)著名的作家、翻譯家與學者、出版家。1984年,陳早春被任命為當代文學編輯部主任;1985年出任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,1986年任總編輯,1987年任社長兼總編輯,一年一個臺階。自陳早春在人文社出任領(lǐng)導職務后,經(jīng)他退的名家書稿很多,有人背后稱他是“退稿專家”,以致個別作家向他寫了絕交信。其實,陳早春認定,退稿正是為了愛護作家。 1986年,陳早春被選為總編輯,他力辭4次未果,以后又邊“被趕著鴨子上架”邊向當時的國家出版局遞辭呈也沒有達到目的。他說自己“無特殊才能”,只不過“干一行愛一行,如果我不讀書,現(xiàn)在說不定是個很好的農(nóng)民,要我去修鞋,也可能是個很好的修鞋匠,坐在這個位置上,我當然也要好好干”。于是,上了架就下不來了,被煙熏火燎烤了10多年,好不容易因年邁而出爐。 人民文學出版社被圈內(nèi)曾稱作為“皇家出版社”,許多人都是讀著人文社的書長大的。陳早春出任主要領(lǐng)導職務,當時的壓力自然不輕,畢竟創(chuàng)業(yè)難守業(yè)更難。他說,作為老出版社,我們只能負重長跑,步子不能走得太快,不能忘記肩上承擔著文化積累、文化創(chuàng)新的任務,我們出的書要經(jīng)得起讀者和時代的考驗,我們能做的惟有抓好選題、提高編校質(zhì)量,保住老品牌,再創(chuàng)新品牌。出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后,他堅持對社會負責,對歷史負責,不打“擦邊球”。他組織策劃和主持了《世界文學名著文庫》,有200多卷面世,深受廣大讀者歡迎。 作為資深出版專家,陳早春談及出版業(yè)時強調(diào):“從長期從事出版的經(jīng)驗教訓看,搞出版,必須有脊梁,脊梁就是一流的產(chǎn)品,沒有它就沒有實力,就難在競爭中取勝。從搜集到的各國世界文學名著文庫看,所選中國文學很少,有的也是一些摘譯,甚至有的國家干脆沒有,這太不公平了!币粋美國作家曾對陳早春說:“中國對自己的文化太不關(guān)心,關(guān)漢卿比莎士比亞早幾百年出現(xiàn),中國有這么個大戲劇家,但世界上很少有人知道他,應好好向世界宣傳;《紅樓夢》絕對是世界一流的,可以與任何民族文學精品媲美,翻譯得好,會有國際影響!甭牶,陳早春一驚,也認為很有道理。于是,在他主掌人民文學出版社時,一方面重視將外國的名著引進來,另一方面注重將民族優(yōu)秀文化成果介紹出去,抓精品,構(gòu)筑中國圖書脊梁。 對于圖書市場的“炒作”,陳早春有個人獨到的看法:“炒作,作為一種促銷手法,在國內(nèi)外普遍存在,確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。把書介紹給讀者,首先做到的是要誠信,不虛夸,把那些有價值的而讀者又不甚了解的書推薦給讀者,合理地引導讀者,對讀者負責。而我們國家目前書業(yè)界‘炒作’中卻普遍存在華而不實的現(xiàn)象,這是十分令人擔憂的。因為在我們國家,絕大多數(shù)讀者在進行圖書消費時,并沒有強烈的消費質(zhì)量意識,對盜版書、平庸書并無清醒的戒心,版本、著譯者、編輯整理者、裝幀設(shè)計者等對圖書質(zhì)量影響極大的要素,并未進入大多數(shù)讀者對圖書取舍的標準里。更多的讀者選擇圖書只是選擇書名,這就給盜版書、平庸書的重復出版提供了可乘之機和土壤。”他對圖書市場盜版成風深感憂慮:“盜版是一本萬利的事情,他們既不上稅也不付作者稿費,吸引不少冒險者。打擊非法出版物是一項艱苦的任務,現(xiàn)在全社會對非法出版黃色淫穢書刊打擊力量加大,而對好書的盜版打擊力量還遠遠不夠,這僅靠出版社是不夠的,還要靠社會各界的支持,維護出版社、作者和國家的利益! 陳早春系第八、九屆全國政協(xié)委員,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(fā)的政府特殊津貼。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工作期間,一直為他人做嫁衣裳,被人譽為“生命中的作家”。退休后,他一直以此為榮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