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于湘西南的隆回縣灘頭鎮(zhèn),楠竹遍野、清泉相繞。當(dāng)?shù)厍嗌骄G水之間流傳著一門古老的技藝?手工抄紙術(shù)。相傳灘頭手工造紙始于隋朝,那里曾一度是長江以南的造紙中心。上世紀(jì)中葉,灘頭的紙作坊曾有2000余家,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從事手工造紙的“抄紙匠”。但到了上世紀(jì)八九十年代,受機(jī)械造紙技術(shù)的沖擊,傳統(tǒng)手工紙作坊大面積倒閉,手工抄紙匠們也紛紛轉(zhuǎn)行,手工抄紙術(shù)瀕臨失傳。 每年小滿時(shí)節(jié),工人都要到山上砍楠竹。這個(gè)時(shí)節(jié)的楠竹是手工抄紙最好的原料。 小滿前后,把砍伐回來的楠竹斷成六尺左右的竹筒,刮去青皮,劈成兩指寬一片的“白料”,并將白料五十斤左右一捆進(jìn)行綁扎備用。 將白料松綁,有順序的放入料凼中,每放十公分厚就撒一層生石灰,浸泡一至兩個(gè)月后用清水洗去石灰水,將料晾干,再在凼底用枕木抬起,將料層層放在枕木上,上面蓋兩寸厚的稻草,用石頭壓緊,發(fā)酵十五天,再用清水浸泡四十天,紙料漚制完畢。 將白料松綁,有順序的放入料凼中,每放十公分厚就撒一層生石灰,浸泡一至兩個(gè)月后用清水洗去石灰水,將料晾干,再在凼底用枕木抬起,將料層層放在枕木上,上面蓋兩寸厚的稻草,用石頭壓緊,發(fā)酵十五天,再用清水浸泡四十天,紙料漚制完畢。 工人在料筐里踩料。從料凼中取出熟料,擇去雜物,倒入“踩臼”,用腳把熟料踩成豆腐渣狀的糊狀物,再放入“紙槽”,加水?dāng)嚢,最后將紙漿倒入紙槽,配上一定比例的滑液,就可以抄紙了。 工人將滑液倒入紙槽中并攪拌均勻。所謂滑液,是用山上一種植物的葉子熬煮而成,是灘頭手工抄紙工藝中不可缺少的配料。在料池里面,滑液的作用是讓精料能夠均勻地分布在水體中。 工人在抄紙。灘頭抄紙是(抄)兩下水,頭一下水,第一次叫“泅”,第二次叫“瀆”。一“泅”,一“瀆”,再一轉(zhuǎn)身,一按一揭,一天下來,反反復(fù)復(fù),大概能抄1500張左右。 工人在抄紙。灘頭抄紙是(抄)兩下水,頭一下水,第一次叫“泅”,第二次叫“瀆”。一“泅”,一“瀆”,再一轉(zhuǎn)身,一按一揭,一天下來,反反復(fù)復(fù),大概能抄1500張左右。 工人將抄好的紙用木榨將水壓干。 溜紙,曬手用溜子在紙坨上層表面溜動(dòng),使紙坨中間低于四邊。四角翹起,便于剝紙。 工人在啟紙。啟紙,用竹鑷子從紙坨的一角把濕紙一張張啟上來,張與張之間相隔約1厘米的距離,每次剝離10張。 工人在剝紙。右手持棕刷子,將剝下的濕紙攬?jiān)谧蠹绾妥蟊凵希俜诺缴砗蟮幕饓ι媳焊伞?/P> 工人在齊紙。焙干后的紙一刀刀齊好,一刀為100張,15刀為一捆,30刀為一擔(dān)。 90多歲的簾匠陳銀生在制作竹簾。竹簾是手工抄紙最核心的工具,這片大山里的簾匠也一個(gè)個(gè)離世。 國家級(jí)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灘頭年畫就是用這樣的手工抄紙制作出年畫。(部分文字來自《地道風(fēng)物·湘西》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