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山路96號,掩在高大的樹林后面,那是一小片低矮的老房子。在南山路附近,這樣的老房子已不多見。 老房子白色的山墻,黑色的魚鱗瓦片。從一個僅容只身通行的拱圓形門洞里穿過,里頭是一個逼仄的小院落,小院落里住著幾戶人家。木格窗子,木門,黑暗的角落里,有狹窄的木樓梯通往閣樓,看起來已棄用多年。一只黑貓在屋頂上悄無聲息地行走。 我在這里,尋找魏源的最后時光。 【上闋】 南山路96號,魏源與《海國圖志》 這是一個為近代中國打開一扇窗的人。 關于魏源,我所知不多,腦海中只有中學歷史課本上的依稀記憶,似乎也很簡略,唯有他的一句話擲地有聲——“師夷長技以制夷”。 魏源(1794—1857),編寫了《海國圖志》一書,他也因此被譽為“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人”。 作為一位中國近代史上的知名人士,魏源與杭州又有什么淵源?循著歷史花園的小徑,我們試圖前往尋找。 根據(jù)《西湖志》的記載,南山路96號曾是東園僧舍,晚年的魏源在這里居住。杭州民間文史學者丁云川按圖索驥找到這里的時候,這兒已看不出多少當年的痕跡,這個小院里所有的結構、格局,都已變了不知多少遭。 1856年秋天,魏源離開當過知州的江蘇高郵,來到杭州,寄住在這個臨近西湖的僧舍,開始避世潛修。此時的魏源,已經(jīng)63歲。 魏源這一輩子過得并不如意。他生于湖南邵陽縣,小時勤學苦讀,也很是聰慧。20來歲隨父親赴京求學,“長安車馬地,花落不知春”。在京三年,破屋昏燈,敝冠垢履,據(jù)說他幾個月不更衣不理發(fā),一門心思求學讀書。 然而魏源似乎運道不佳,在科場折騰三十多年,一次又一次受挫,一次又一次灰心。直到鴉片戰(zhàn)爭爆發(fā)的前一年,1839年,魏源仍然是陳鑾總督府的幕僚。第二年鴉片戰(zhàn)爭爆發(fā),打亂了魏源的生活,也使他把目光轉向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反侵略斗爭上來。 這年八月,欽差大臣兼兩江總督伊里布,到寧波視察軍事,正好,侵華英軍軍官安突德在侵擾浙江時被抓獲。魏源有個老朋友,在江蘇候補知府,他叫黃冕。黃冕就邀他一起審訊安突德。 正是因為此次審訊,令魏源找到了思考問題的方向。他根據(jù)安突德的供詞,又旁采其他各種資訊,寫成了《英吉利小記》。這是中國第一篇系統(tǒng)介紹英國情況的文章,后來也被收入到《海國圖志》一書中。 魏源跟林則徐也是好朋友。1841年,清政府革去琦善大學士的職,下詔對英宣戰(zhàn)。魏源參與浙江防務的研究。因為戰(zhàn)爭失利,魏源悲觀失望,辭歸揚州。 這年七月,林則徐去蘇州,中途經(jīng)鎮(zhèn)江,林則徐與魏源兩位老友相見,百感交集。林則徐把自己在廣州主持翻譯的《四洲志》資料交給魏源,囑托他進一步搜集研究外國資料,為方便國人睜眼看世界,編撰一部《海國圖志》。 正是在林則徐的建議下,魏源回到揚州之后,即開始奮筆疾書。一介失意書生,以文字為武器,試圖為國家發(fā)展指出一條道路。 經(jīng)過一年多努力,魏源終于完成了著作《圣武記》十四卷,完成《海國圖志》五十卷。 在《海國圖志》的序言中,魏源說,“是書何以作?曰:為以夷攻夷而作,為以夷款夷而作,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。” 這部書,可以說是中國人自編的一部最為詳備的世界史地參考書。它全面介紹了世界各國的歷史、地理、政治、經(jīng)濟、軍事、科技、宗教和民俗文化。對當時的國人來說,確是一部劃時代的、睜眼看世界的奇書。 南山路96號,魏源的最后時光 魏源怎么會到杭州來的呢? 1828年夏天,時年35歲的魏源來杭州辦事,順道游覽。在那時,魏源就深深喜歡上了這個山水相依,清逸致遠的地方了。 在杭州,他還通過龔自珍的介紹,認識了伊庵居士錢東甫(即錢林)。 龔自珍,也是對中國近代思想風氣影響甚深的一位人物。他是學佛的。錢林,杭州另一位學者,也是學佛的。在錢林那里,魏源花了近一個月時間,學習了《楞嚴經(jīng)》等佛典。 但那個時候,魏源才三十多歲,胸懷天下,抱負滿滿,應該還無心出世,因此那些佛法,估計他也只是聽聽而已。待到自己的一生坎坎坷坷地走過,最后還是皈依了佛法,一切因緣種子恐怕早已種下。 1856年秋天,魏源把自己整理的佛經(jīng)、書稿、信件等,從高郵寄給湘潭的朋友周詒樸,囑他刊布,自己揮一揮衣袖,就此告別了高郵。他來杭州后,寄住在南山路96號的寂靜僧舍中,由此避開世間一切紛擾,只全心修行佛法。 “掃地焚香坐,心與香俱灰。沉沉寂寥中,冥冥花雨來!边@是魏源自己寫的詩句?吹贸,魏源這時出世之心何其決絕,人間俗務,早已拋卻身外。 秋雨淅瀝的夜晚,萬千山林隱沒在天地之間,只有簡屋陋窗,一燈如豆,伴他佛經(jīng)黃卷,魏源于萬籟俱寂之時,不知會不會回想起自己并不如意的一生? “少聞雞聲眠,老聽雞聲起。千古萬古人,消磨數(shù)聲里!睆纳倌辏桨最^,科舉考試如影隨形,可以說伴隨了170年前這位書生的整個人生。 雖然已經(jīng)寫出了一部震驚世人的《海國圖志》,但它似乎并未給魏源黯淡的人生帶來多大亮色。他滿腔熱血寫出《海國圖志》,試圖于社稷富國強民,于個人施展抱負,其結果呢?理想很豐滿,現(xiàn)實很骨感。戰(zhàn)爭過后,一切都沒有改變,國家的內(nèi)憂外患更加嚴重。而他自己也并未因此謀得一官半職,也沒有得到多少實際的經(jīng)濟效益。魏源一家的生計依然無著,他只能跟從前一樣,給人做幕僚謀食。 到了50歲時,魏源不得不忍辱負重,再次走向科舉考場,以謀求低微的職位,靠那一份薪俸來贍家養(yǎng)口。直到52歲,魏源終于考取一個“賜同進士出身”,被分派至江蘇東臺任知縣。他,總算是當官了。 小小知縣,七品芝麻官,對很多名士來說,大概不屑為之。然而魏源卻干得有滋有味,盡職盡責。他在東臺當知縣,在興化當知縣,后來到高郵當知州。后來在太平天國農(nóng)民起義時,據(jù)說他是同情太平軍的,沒有及時傳遞情報,以致南北信息不通,被咸豐帝以“貽誤軍機”革了職。八年的官場生涯,也便就此終結。 經(jīng)世無望,又遭革職,魏源心中恐怕對他身處的社會已然失望。古往今來,多少失意書生最后還是歸隱山林,以求內(nèi)心的寧靜。西湖山水悠然世外的意境,如此契合了魏源的心境。35歲那年游覽西湖、聆聽佛法的因緣,此時已漸漸變成一種無法抗拒的內(nèi)心的召喚。 南山路96號,成了魏源在這個紛紛擾擾的世界里安頓自己的地方。 南山路96號,孤寂的東園僧舍 東園僧舍,那是一個清幽的處所。前面不遠處就是西湖,背后是蓊郁的南屏山。魏源足不出戶,即便是老友前來僧舍相訪,他也懶得理睬,終日只是“閉目澄心,危坐如山”。 客人來了,他并不相邀入門。即使是最好的朋友親人來了,也只是面對面說上兩三句話,繼而相對無言,寂然若忘。 昔日那個滿腔熱望、憂國憂民的人,此時早已放下一切,轉身尋覓人生的另一重門去了。可嘆乎,可敬乎? 東園僧舍的時光并不漫長。僅僅半年之后,1857年3月26日,魏源便在西湖邊這個簡陋的東園僧舍,孤寂地離開了人世,終年64年。 當他離世時,在他身旁的親屬,只有侄兒魏彥。連兒子魏耆,也沒來得及前往送終。凄風冷雨,踽踽獨行的魏源,終于艱難地走完了他泥濘的人生之路。 光陰荏苒。150多年后,當日歷翻到2013年冬天一個晴好的午后,有一隊游客來到南山路96號的東園僧舍,那里已經(jīng)看不出僧舍及魏源曾居住過的任何痕跡。 那些陳舊的白墻黑瓦,那些掩蓋于泥土之下的僧舍地基,或許曾見證過魏源人生中潛心向佛、超然世外的最后時光。但建筑無言,僧舍周圍草木無言,一個人留在世間的印跡正無可避免地銷蝕而去。 【下闋】 南屏山方家峪,魏源的身后居所 【下闋】 南屏山方家峪,魏源的身后居所 我們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闊石板路上,這條蜿蜒的小巷沿著山勢逐漸向上延伸,最后沒入山林深處。 我們穿過橫七豎八的密林灌木,小心翼翼地避開亂石枯枝,在一片亂墳崗中尋找魏源墓。這一尋找過程頗有些費力,沒有路標,沒有標志引導,即便是已經(jīng)來過多次的丁云川,此刻也只能憑著依稀的記憶搜尋。 多年研究搜尋西湖名人墓的丁云川,在十幾年前一次翻閱報紙時,無意中看到一條消息,說魏源墓“已經(jīng)沒有了”。丁先生記得曾翻閱志書留下印象,魏源墓應該還在的,只是墓碑被毀。這墓現(xiàn)今到底在何處,并沒有確切的記載,書上只說在“南屏山方家峪”一帶。于是,丁先生動了尋找魏源墓的念頭。 他找到了南屏山方家峪,而且還意外地訪問到了魏源墓的守墓人,也就是俗稱的“墳親”沈連娣。 沈連娣說,上世紀50年代,魏源的后人從南京趕來掃墓,沈連娣的祖父還帶她一起去過魏源墓,那時墓碑仍在。到了70年代,“文革”期間墓碑被毀,大半塊青石板被村民搬下山,砌在了豬圈里。后來豬也不養(yǎng)了,豬圈被拆掉,那塊碑就此下落不明。 上世紀50年代之后,魏家后人也沒有來掃墓了。 丁先生問沈連娣,知道墓址在哪里嗎? 沈連娣點頭,說能找到。只是南屏山封山育林幾十年,林深樹密,根本就沒有路了。她不愿意再去。央了好久,好說歹說,沈連娣才答應陪了丁先生走一趟。那路果然難行,扒開灌木林,在荊棘叢中鉆進鉆出,大費周折才找到兩個土包,那兩個土包一模一樣。沈連娣說,魏源墓,就是這兩座之一,到底哪一座才是,她也辨不清了。 南屏山方家峪,左宗棠為魏源修墓 魏源去世后,因生平愛西湖,遂被葬在西湖邊上,南屏山的方家峪。 “中國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、史學家、改革家、文學家”——這樣的稱譽,是歷史學者多年以后給出的結論。事實上也并無不當:魏源一生留下著作達41種,近千萬字。 但揣度魏源的內(nèi)心,他當年或許會感覺自己是一個漂泊無依的人。 他生活在一個激蕩的時代,是一個清醒的思想者,一個深情的愛國者。但鴉片戰(zhàn)爭之后,清廷這個自視甚高的“天朝大國”,被不知來自于何方的“蕞爾小夷”打得大敗,此時魏源激憤中來,試圖“尋路中國”,便是要站在世界的高度,用全球的眼光,來審視自我與審視別人。 可惜,魏源無力讓晚清那艘年久失修的龐然大物改變航向。他的《海國圖志》如鉛灰的蒼穹上一抹艷麗的、新生的紅,無法挽救暴露于西方炮口之下,卻仍在天朝大夢中昏睡的帝國。 魏源去世后,有一個兵部侍郎王茂蔭,向朝廷寫了一封奏折,請求將《海國圖志》重印,“使親王大臣家一編,并令宗室八旗,以是教,以是學,以知夷難御,而非竟無法之可御!比欢,這封奏折仍然沒有引起圣上的關注。 在一衣帶水的日本,學者藤間生大在他的著作《世界史上的魏源》中說,自1853年始,《海國圖志》被日本人廣泛閱讀,魏源的主張也被人們所熟知,它促進了日本人對世界知識的了解,推動了日本的明治維新。日本人說,魏源這樣的“忠智之士”寫下的“憂國著書”,不為己君所用,反被他國弘揚,思之不免令人感慨悲傷。 魏源的思想,在社會有識之士中,還是有著深遠影響的。后來的曾國藩、左宗棠等人興起“洋務運動”,向外國學習科學技術,興辦工業(yè),這些思想不免是受魏源啟發(fā)而一脈相承。 魏源去世那一年,正是局勢動蕩、清政府風雨飄搖之日。1857年12月29日,英法聯(lián)軍攻陷中國廣州,兩廣總督葉名琛被俘,被解往印度加爾各答。次年,英法聯(lián)軍北上,5月攻占大沽炮臺,兵臨天津,并以進攻北京作為威脅,6月23日迫使清朝與英、法、美等國分別簽訂了《天津條約》。 當初魏源下葬時,因世亂、家貧,諸事從簡。此后杭州又兩度被太平軍占領,直到1864年,閩浙總督左宗棠率軍攻占杭州后,才主持修整了魏源墓。左宗棠為魏源修墓,原因是“重其以儒者負當世才”,對其景仰與敬重。 南屏山方家峪,一棵大樟樹仆倒在地 當丁云川先生與沈連娣在密林中找到魏源墓時,那里也只剩兩個無法分辨的土包了。 2004年,丁先生向市政府建議,為杭州歷史上的名人墓立碑。2005年12月,南屏山上的魏源墓前,終于豎起一塊一人多高的墓碑,碑文也是丁先生擬就的。 三年后,當丁先生陪著另一位游客再次來到魏源墓前時,竟發(fā)現(xiàn)墓已被盜賊光顧過了。其狀凌亂,荒草亂生。見此情景,丁云川追悔莫及,覺得為魏源樹碑一事,是自己好心辦了壞事,無意之間反成盜墓賊的“幫兇”,實在有愧于魏源。 此事之后,無論他再發(fā)現(xiàn)什么名人墓,也再不張揚,更不樹碑了。劉莊主人的墓地也被他尋到,他不向外界透露了,只當做一個秘密放在心底。他擔心,一旦公布具體位置之后,落得個與魏源墓一樣的下場。 2013年的冬日,我們一行人在南屏山方家峪叢林中找到了魏源墓。此地荒蕪野敗,高林深樹,墳前一棵大樟樹仆倒在地。聯(lián)想到魏源這位“睜眼看世界第一人”的身后歸宿地,竟是如此潦草景象,不由令人唏噓。 然而轉念想到,魏源人生中的最后一年,是在南山路96號東園僧舍終日閉目危坐,寂然若忘,眼前一切,似覺得又是不負他心了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