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關鍵詞:大湘西儺文化 那是一雙滿含歲月沉淀的手。 縈繞其上的每一條紋路,每一處傷痕,都宛如圈圈年輪,見證著這雙手雕刻的時光印痕。 一錘一鑿,是他須臾不離的珍寶。仿佛有了它們,便有了氣定神閑的底氣,能在陽光慵懶的午后,在燭光縹緲的深夜,悠然打磨這已傳承千年的巫儺化身。 一壺清酒,一桌刨花。向前流淌的時間靜默無聲。 斧頭、錘子、方鑿、圓鑿,翩躚的指尖下,那塊上好的桐木已然成了一副兇神惡煞、面目猙獰的巫儺面具,讓人心生恐懼,又忍不住靠近。 但儺面師的工作仍未結束,細心的雕琢之后,是著色、開光等等工序。巫儺面具對湘西人有著難以言說的意義,它是神靈的憑依之物,是神祇的具象。因此,一副巫儺面具的背后,往往凝聚著儺面師數(shù)天的心血。 湘西自古以來便是漢苗土三族混居之地,由于這里山高路遠,交通不便,閉塞古樸的湘西人便把各種難以解釋的自然現(xiàn)象,歸因于鬼神之說。他們相信這個世界上有神,只是神不能直接與凡人溝通,于是巫和儺這樣的“人神中介”就誕生了。然而神選擇代言人,須有信物證明,巫儺面具,便是這樣的信物。 “摘下面具是人,戴上面具是神”,外形奇特的儺面具,是巫儺文化中儺祭、儺儀中使用的道具,是原始的圖騰再現(xiàn)和去災納祥的吉祥象征。戴上面具,便能上天入地與鬼神溝通、驅鬼逐役,能保五谷豐登、六畜興旺。 “儺”乃人避其難之謂,意為“驚驅疫厲之鬼”。據(jù)史料記載,湘西是巫儺文化的重要發(fā)源地。屈原的《楚辭》也表明,他在被流放沅湘時,溯沅水經(jīng)沅陵、辰溪到溆浦一帶,親眼目睹了民間的巫儺文化,創(chuàng)作了《九歌》《山鬼》等名作。先秦之時,湘西就已經(jīng)盛行巫儺文化。后世《楚辭》的注釋者們都充分肯定了這一點。如《舊唐書·劉禹錫傳》載:“蠻俗好巫,每淫詞鼓舞,必歌俚辭!敝祆洹冻o集注》(卷二)稱:“昔楚南鄙之邑,沅湘之間,其俗信鬼而好祀。其祀必使巫覡作樂,歌舞以娛神! 隨著時間的發(fā)展,巫儺祭祀文化逐漸演變成儺藝術,即儺戲。 “咚咚推”是湘西巫儺文化中最久負盛名的儺戲,是當?shù)厝嗣衿碛暌环N古老巫術。開儺場子的第一道程式是請出儺戲面具,將它們一一靠墻擺放,并十分恭敬地擺上儺公儺母雕像(侗族神話中的人類先祖“姜郎”“姜妹”),然后再呈上香爐、供品。 主事者帶著舞者燒紙上香,然后一字排開,對香案作揖,禮畢,他獨自上前一步,雙手合一,閉著雙眼躬身念咒請儺神到場。 鑼鼓聲起,鬧起場子了!短恋亍肥情_場節(jié)目!拔沂峭恋,天上土地、地上土地、橋頭土地、橋尾土地……十二土地都是我。”土地神在鑼鼓聲中邊念白邊跳邊舞。演員穿著長衫戴著面具,跳著十分夸張的動作。在農(nóng)耕社會里,土地神是諸神仙之中凡人最為親近的神,不論村頭寨尾、山坳涼亭,都設有石板砌就的土地壇。在土地神唱念過程中,一旁有人高聲請求土地神保佑,土地神則高聲一一允諾。喊的人虔誠,應的神也爽快。不管神的允諾靈不靈,僅憑這一點就能給人安慰。 如今在湘西各村寨,仍流行著過鬼節(jié)、做道場、貢土地、跳大神、祭跳香、收魂、收黑等民間習俗和巫術,而滾刺床、過火槽、上刀梯、踩火犁、吃火木炭等儺技也盛行此間。新晃侗族自治縣的儺戲“咚咚推”是巫儺文化的早期產(chǎn)物,被專家一致認定為“中國戲劇的活化石”;懷化沅陵縣是著名的巫儺之鄉(xiāng),現(xiàn)存儺殿1200多個;而有300多年歷史、富有宗教色彩的沅陵“辰州儺戲”也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。 這種遠古的祭祀活動,如今仍在這片古樸神秘的山水之地上演,不過它的意義,早已由祭祀演變成藝術。當一錘一鑿嚴謹?shù)窨痰奈變婢,在身著華麗舞服的舞者臉上隨著節(jié)拍起舞,我不能不由衷感嘆,這就是穿越千年的時光里,那個依舊神秘古樸的湘西。 文/雁丘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