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熾熱愛心 撫慰特殊心靈 ——記全國優(yōu)秀共產(chǎn)黨員擬表彰對象,長沙市第三社會福利院院長唐江萍 開欄語 今年是中國共產(chǎn)黨建黨95周年,為弘揚黨的光榮傳統(tǒng),回顧黨的光輝歷程,激勵黨員干部牢記黨的宗旨,深入開展“兩學一做”學習教育,《湖南日報》自今日起開設《瀟湘先鋒》欄目,展示我省各地各部門涌現(xiàn)出的先進黨組織、優(yōu)秀共產(chǎn)黨員和優(yōu)秀黨務工作者的風采,唱響主旋律,傳遞正能量。 湖南日報記者 孫敏堅 說起“精神病人”,大部分人的印象是:情緒無常、行為乖張、語無倫次……對于這個特殊群體,大家的第一反應都是避而遠之,而唐江萍卻毅然選擇走近他們。從害怕與不理解,到熟悉和不舍,36年來,她用真誠、專業(yè)、耐心和微笑,撫慰了一顆顆被病痛折磨的特殊心靈。 唐江萍是長沙市第三社會福利院(長沙市精神病醫(yī)院)黨委副書記、院長,也是建黨95周年中央擬表彰的全國優(yōu)秀共產(chǎn)黨員!捌咭弧鼻跋Γ浾邅淼剿纳磉,感受她對精神病人的守望與深情。 縈繞心頭的無助眼神是堅守36年的動力之源 在唐江萍看來,當精神科醫(yī)生不是自己的選擇,而是“命運的安排”。 1981年9月,唐江萍從衡陽醫(yī)學院醫(yī)療專業(yè)本科畢業(yè),被分配到零陵地區(qū)(現(xiàn)永州市)精神病醫(yī)院。一到工作單位,她傻眼了:沒有高大寬敞的辦公樓,沒有整潔明亮的病房,甚至沒有基本的醫(yī)療設備。眼前只有幾棟低矮老舊的平房,每間病房門口裝著鐵門、掛著鐵鎖,病房里不時傳來各種奇怪的叫喊聲,醫(yī)生們一個個神色凝重、腳步匆匆…… 超負荷的工作、高強度的壓力、讓人壓抑的環(huán)境,工作一段時間后,與她一同分配入院的同學們相繼離開,去往條件更好的綜合性醫(yī)院。該走,還是該留?唐江萍也陷入孤獨與迷惘中。 此時,一個眼神改變了她后來的人生軌跡。 一天,唐江萍從醫(yī)院門口經(jīng)過,突然聽到一陣急促慌亂的喊叫。 “不要,我不要,我不要進去!”一個高個男青年倉皇跑出醫(yī)院,醫(yī)生、護士和他的家屬緊隨其后,掙扎拉扯中,男子摔倒在門邊的煤炭堆里。 這時候,唐江萍才看清他。五官端正、身材修長,不到20歲的年紀,本該意氣風發(fā),笑容爽朗,可他卻衣衫不整,滿身污垢。 趕上來的家人大聲訓斥,男子躲閃扭動,眼神無助而哀傷。 “我感覺自己當時就像觸電一樣,這雙眼睛一下子就刺進了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!睍r隔近36年,唐江萍回憶起這個眼神,依舊備受震撼!八麄兪呛臀覀円粯拥钠胀ㄈ耍驗樯s不被理解和善待。作為一名醫(yī)生,我必須留下來幫助他們! 那雙無助的眼睛成為她堅守36年的動力之源,不管身在何處、何種崗位,唐江萍總是用最柔軟的情愫對待自己的病人。 長沙市精神病醫(yī)院曾經(jīng)收治過一位患妄想癥的病人,他總覺得有人在自己的飯菜中下毒,一直拒絕進食。唐江萍擔心他這樣長期不進食,會承受不了抗精神病藥物的副作用,總是耐心地勸他吃飯。有一天,唐江萍端著飯碗準備要他吃飯,這位病人突然端起飯碗就扣在她的頭上,飯、菜、湯灑了唐江萍一身。第二天,為了讓病人相信飯菜沒有毒,唐江萍自己先吃一口,再喂他吃一口。就這樣,唐江萍整整“陪吃”了3個月,直到病人的情況好轉。 為病愈患者回歸社會設立“中轉站” 6月17日10時許,當記者趕到長沙心翼會所時,會所各部門已經(jīng)各司其職地忙開了。文書部忙著編輯當月的《心翼月報》,就業(yè)部整理資料、聯(lián)系過渡就業(yè)崗位,生活部開始洗菜、切菜,文宣部組織會員看書、畫畫……儼然一家普通公司的工作景象。 由唐江萍一手創(chuàng)辦的長沙心翼會所,是大陸第一家社會公益性精神康復會所。這里沒有醫(yī)生和病人,只有職員和會員。每個工作日,他們在這里度過輕松而充實的一天。 在精神病醫(yī)院工作幾十年,唐江萍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:怎樣真正讓精神病人回歸正常的生活軌道!耙酝癫∪酥荒芸繂渭兊乃幬锟刂疲^容易復發(fā),常常陷入住院—出院—再住院的惡性循環(huán)。”她覺得,應該完善除藥物治療之外的康復體系,搭建一個從醫(yī)院到社會的“中轉站”,才能從源頭解決精神病人愈后無法回歸社會的問題。 2007年,在香港嘉道理慈善基金會的幫助下,長沙心翼會所正式成立,只要是有意愿的精神病人,都能免費入會成為會員,享受職業(yè)訓練、心理疏導、行為矯正等服務,并重獲友誼、重新回歸家庭、重獲教育或就業(yè)機會。經(jīng)過9年的發(fā)展,會所現(xiàn)有會員670余人,其中100余人實現(xiàn)獨立就業(yè),楊阿姨就是其中的一員。 “我是會所的第一批會員,這里是我的第二個家。”楊阿姨告訴記者,自己有社交恐懼癥,最怕和人打交道,根本都不愿意出門。后來,我聽人介紹便到了心翼來。這里沒有醫(yī)生和病人,只有職員和會員。大家都是平等的,我們一起工作、一起勞動、一起生活,我每天過得充實又快樂,社交恐懼癥也慢慢好轉了!拔椰F(xiàn)在在一家醫(yī)院的門診樓負責樓層保潔,有了工作就有了出門的動力和熱情,真好!”楊阿姨開心地說。 如今,精神康復會所的“心翼模式”已經(jīng)在長沙市得到推廣,但唐江萍覺得還遠遠不夠:“不止是心理會所,‘庇護工廠’、‘中途宿舍’,都是病愈患者回歸社會的‘中轉站’。我們要創(chuàng)造更寬松包容的環(huán)境,讓他們可以工作和生活得更好。” 從付出愛到收獲愛,“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” 2015年8月,唐江萍感覺身體不適,到湘雅二醫(yī)院一檢查,右肺腺癌晚期。遠在大洋彼岸的弟弟力邀她去美國接受治療,9月初,她啟程赴美。 離別前,院里的醫(yī)生護士們自發(fā)組建了一個微信群,取名叫“望月”!耙粊硎翘圃洪L最喜歡《望月》這首歌,二來是想告訴她,雖然大家身處地球的兩端,但只要她抬頭看看同一個月亮,就知道我們在牽掛著她! 治療的痛苦不言而喻,但唐江萍卻每天都精神奕奕。她說:“身為精神科醫(yī)生,平時總是勸病人和家屬要樂觀堅強。我怎么能帶頭垮掉?”在這股信念和意志的支撐下,她的治療效果和精神意志被美國醫(yī)生評價為“amazing(奇跡)!” 2015年12月底,唐江萍完成治療回國。帶回國的唯一“禮物”,是一沓關于美國精神病醫(yī)院和心理會所發(fā)展情況的學術資料!澳闶侨ブ尾〉,不是去考察學習的!备痹洪L沈雪芝向她抱怨道。“我是個醫(yī)生,既然去了,就該把人家的好東西學回來!碧平蓟卮鸬煤芴谷。 唐江萍生病外出治療的消息,一直都瞞著其他人尤其是病人,但總有細心的病人注意到了她的長期“曠工”,有一次,幾位病人跑到沈雪芝的辦公室,追問唐院長的“下落”。怕影響病人的康復情況,沈雪芝只得騙她們說“唐院長要出國學習一段時間”。病人聽完,有些失落卻溫柔地說:“請你轉告唐院長,我們都很想她,盼著她能早點回來。” 當天晚上,沈雪芝將病人的話轉告唐江萍,唐江萍的心里既感動又安慰。“一直以來總覺得自己是在單方面地付出愛,很少能從病人那兒得到愛的反饋。”她告訴記者:“看著他們在醫(yī)護人員的照料下,一點一點找回曾經(jīng)的自己,我覺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! |